从临汾到北京700多公里,高铁五个多小时,张平走了四十二年。
当张平怀揣着迟来却无比炽热的憧憬,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研班的教室里看到吴悦石先生的时候,她知道,此刻是自己大写意圆梦时刻。
四十二年前的一天,在临汾书画院工作的张思淮回到家,对女儿张平说:“今天去师范学院听了场讲座,真是盛况空前啊!那个大礼堂挤满了人!”
刚刚初中毕业的张平眨眨眼,好奇地问:“爸,啥讲座这么吸引人啊?”张思淮说:“吴悦石老师的国画讲座。礼堂的钢琴上都坐满了人,走廊上的人使劲往门口挤。哎呦,前所未见、前所未有啊!”
张平:“吴悦石?就是您之前常提的那个北京画家?”
张思淮道:“就是他,这次他来咱们山西师范学院讲学,我们临汾书画院还去了很多书画家去旁听。讲得实在是太好了!”
张平:“爸爸,吴老师讲的什么内容啊?”
张思淮:“他讲了很多。比如对中国画的认识、如何用笔用墨用水、如何理解大写意。不单是这些,吴悦石这个人太不简单了,他不仅对绘画理论研究很深,而且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很扎实,通音律,善意拳,他把传统诗书画印都吃透、贯通了。他特别提到,书画绝非仅仅笔墨之事。技法和纸上的工夫相对易学,但书画要表达的境界和精气神却只能靠长期的修炼,必须植根于深厚传统文化土壤。”
过了几天,张平又听爸爸说,吴悦石老师被山西师范学院聘为副教授。
不久,张平在电影院里看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专题纪录片《有志者——画家吴悦石》。十年文革开始,吴悦石被放逐深山十年,尽管生活极其艰苦,他仍不放弃练习基本功,用鸡毛做的笔蘸黄泥浆在水泥板上练习书法,他还坚持就读书、做笔记。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张平多次让父亲描述那天讲座的盛况。虽然没有亲临现场,但那天、那个大礼堂、那场讲座,还有吴悦石老师,已经深深烙印在这个十五少女的心中。
从那时起,张平跟着父亲学画的同时,开始留意和收集与吴悦石老师相关的各种资料。吴悦石老师,已成为张平心中励志的成长偶像。决不放弃,成为她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参加工作以后,工作、事业、成长、进步等种种压力接踵而至,尽管精力有限,但张平还是坚持在家务忙碌间隙坚持拿起画笔;尽管因技艺难以突破,她时常感到困惑和迷惘,但她还是继续通过报刊、杂志、书籍、影视,跨过时空,遥望着北京,遥望着她心中的那座高山,却不敢奢求会得到亲授的机会。
吴先生在北京、南京、哈尔滨、深圳等城市和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
吴老师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地举办讲座。
吴老师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及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
吴老师出版《快意斋论画(附续编)》。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师列传》节目播出了《吴悦石:扎根传统 化古出新》
………
疫情期间,张平每天对着视频跟着吴老师学习大写意。那段时间,内心的焦虑和恐慌被大写意一扫而空,生活变得充实而丰盈。
2023年、2024年当张平准备报名参加吴悦石先生高研班时,又因种种原因未果。
今年,吴悦石先生出版《石鼓文批注》。此时,已经退休在家的张平,在感慨吴悦石先生人书俱老的时候,也深深感到时不我待,决定再次报名赴京学习。
2025年9月13日,当张平第一次踏入北京沧浪美术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研班的教室里看到吴悦石先生的时候,她激动得说不出话。
回首这四十二年的成长之路,吴先生在张平心中,早已超越了写意大家的范畴,而成为自己生活力量的源泉。决不放弃,已成为张平成长过程中最丰盈的注脚,让她在专注中忘却烦忧,在笔墨里感受诗意与美好。
以后的路还很长,张平知道,自己更有力量一直走下去,决不放弃。
来源:微信公众号(写意时空)
注: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吴悦石先生与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张平女士
注: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吴悦石先生访问学者班、高研班
注: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吴悦石导师花鸟画高研班
注: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张平女士作品
注: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张平女士作品
注: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张平女士作品
张平,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临汾市尧都区美协副主席。其艺术求学之路深耕不息,曾为中国国家画院范存刚导师工作室成员(2023-2024),现深造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吴悦石导师工作室,潜心研习大写意绘画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