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时期救援队伍营房建设的思考与展望

来源:网络 作者:周茹 2024-12-17 10:22

  摘要:救援队伍营房建设是救援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提升战斗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救援队伍营房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旨在探讨在新的历史发展背景下,救援队伍营房建设的创新思路、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为推动营房建设的正规化进程提供参考。

  一、救援队伍营房建设的重要性

  (一)提升救援队伍战斗力

  良好的营房设施能够为队员提供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利于保持队员的身心健康,激发高昂的战斗士气。同时,完善的训练设施场地可以提高队员的业务技能水平。

  (二)保障工作高效率开展

  营房内配备的办公设施、通讯设备、各类装备等,为救援指挥、调度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合理的布局和功能分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高效开展。

  (三)树立队伍良好形象

  现代化的救援队伍营房不仅是工作场所,也是展示队伍形象的重要窗口。美观、大气的营房外观和整洁、规范的内部环境,可以增强公众对救援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二、救援队伍营房建设现状分析

  (一)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随着各级对救援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投入的不断加大,救援队伍营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许多地方新建或改建了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营房,极大地改善了队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同时,在营房建设过程中,注重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提高了营房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二)存在的问题

  1、规划布局不合理

  受历史遗留因素影响,部分营房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功能分区不明确。例如,有些营区办公区与生活区距离过近,容易相互干扰;部分单位训练场地不足,无法满足队员日常训练需求。

  2、设施设备不完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救援理念的不断改进,多数救援队伍营房存在面积不足、设施设备落后老化的情况。例如,近年来随着任务愈发多样化,队伍车辆装备数激增,现有车库装备库数量严重不足等。

  3、建设标准不统一

  由于各单位受限于原营房格局及驻地建设用地条件限制,各地救援队伍营房在建设规模、功能配置、装修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一定程度影响了队伍的整体形象和战斗力。

  4、老旧营房不托底

  近年来,房屋倒塌事件频发,部分成立时间较长的队伍存在大量20年以上的老旧营房,受限于当年的建设规范标准及施工验收水平,存在较多结构、消防、电气等方面安全隐患,且老旧营房面积及装修标准较低,整体翻建成本较高,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危房,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三、救援队伍营房建设原则

  (一)科学规划原则

  选址方面要做到四点:一是临近任务区域。要结合当地综合救援任务形势特点,将队伍选址部署在潜在风险高、救援任务重的县(区)级以上城镇区域。二是便于快速机动。要选择交通位置便捷的地块,临近城市交通主干道,确保第一时间到任务地域集结;要便于向高速公路、火车站、高铁站、机场等城市交通枢纽机动,有利于遂行跨区域增援任务。三是便于生活保障。尽量选择地质条件良好、场地平整的地块,要避开洪水、泥石流、风沙口、地裂带等地质灾害易发地段,远离生产储存危化品区域,市政设施齐全配套,具备相对成熟的教育、医疗、生活条件。四是兼顾长远发展。要按照本单位人员、车辆、装备配备情况,在满足当前训练、工作、生活用地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未来人员增编、职能拓展、社会进步等潜在用地需求,适当超前规划,预留出部分建设用地,为队伍长远建设发展留有空间。

  (二)布局实用原则

  要结合营区地形地势,合理划定功能分区,一般划分为工作生活区、训练区、休闲区,各功能分区可利用内部道路、绿化等进行区域分隔,实现有机结合、相对独立、互相协调的功能目标。各营房分栋应集中设置、主次分明,一般以综合楼为主要建筑,其他建筑按照整齐对称的特点布设在综合楼后方及两侧。具备接入市政管网条件的,要将水、电、气、暖、通信接入市政管网。提倡建设综合管沟,将给水、供暖、热水、消防等用水管线集中设置,便于后期维护管理。重视营区雨污排水系统建设,倡导“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降低营区地面硬化率,优先利用渗水砖、绿化带等“绿色措施”组织排水。

  (三)安全可靠原则

  防火设计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规定,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抗震设防等级不低于乙类(重点设防类)标准。结构设计要考虑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分层楼面、上人屋面可增加活荷载计算系数,提高安全冗余度;外立面不宜粘贴块状装饰材料;防雷、放射性等灾害环境敏感区要做好专项设计论证。北方营区充分考虑冻融环境下的冰雪坠落、基础冻胀等质量缺陷通病防治;南方营区充分考虑汛期排涝、基础侵蚀等风险隐患,地质条件较差地区重点加强地基、营区道路的地质治理。车库等低楼层建筑,结构设计宜预留承载力,满足接层扩建需要,为队伍长远发展建设打好基础。

  (四)节能美观原则

  一是积极推进节能减排。要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和材料,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等条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环境设置突出特色。结合驻地气候、植被特点选定乔灌木树种,在主次干道两侧、营房及围墙周边宜设置绿化区,合理搭配季节性植被。利用绿地空间规划建设休闲区域,设置文化长廊、休闲座椅、建筑小品等,彰显队伍文化传承。

  四、救援队伍营房的建设要求

  (一)功能齐全配套

  应将各类功能房间布设齐全,必要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增设部分功能用房。功能关联的房间宜集中设置,功能相对独立的房间宜单独设置,空间距离满足“动静分离”要求;功能互通的房间可合并设置,实现“一室多用”、功能延伸的效果。各房间建筑面积宜对照相关标准科学设置,避免房间过大造成资源浪费。要兼顾队伍长远发展,综合楼、车库按照10%的比例预留机动用房,其他用房按标准建设。

  (二)装修简洁实用

  室内外装修应坚持经济、实用、耐久、规范的原则。各营房分栋应体现队伍特点,统一装修风格,符合驻地城市规划要求,实现庄重、简洁、大方、简朴的外观装修效果。应选用坚固耐用、节能环保、价格适中的装修材料。管线布设应考虑中长期需求,综合当前功能需要和未来发展需求,预留强弱电备用线路,尽量采用直线、暗敷方式布设。

  (三)建设规模适当

  合理测算营区营房总建筑面积、各分栋建筑面积。结合选址地块大小、形状特点及规划容积率指标,明确各建筑物分摊建设用地范围,确定楼层数量。一般情况下,综合楼层数不宜超过5层,宜采用框架结构;车库、训练馆等房屋不宜超过2层,可设置钢结构屋顶。

  五、救援队伍营房建设中的技术应用

  (一)建筑智能化技术

  在救援队伍营房建设中,应积极应用建筑智能化技术,提高营房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例如,采用智能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自动报警系统等,实现对营房的智能化管理。

  (二)装配式建筑技术

  装配式建筑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高、节能环保等优点,可以在救援队伍营房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可以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营房的建设质量。

  六、救援队伍营房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智能化营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的营房建设将更加智能化。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实现营房设施的自动化控制、智能化管理和远程监控,提高营房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多功能营房

  受限于城市建设土地面积,未来的营房建设可能向集成化、高层化发展,营房不再是单一的工作和生活场所,而是集办公、生活、训练、存储、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三)模块化营房

  模块化营房具有灵活性高、可扩展性强等优点,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快速组装和拆卸。未来,模块化营房将在救援指挥实施、临时驻地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七、改进策略及建议

  (一)加强规划指导

  必要时委托地方专业机构对营区营房建设进行规划勘察,立足现有情况、结合既定建设目标,制定科学合理规划方案,确保建设合理性及有效性。

  (二)完善管理机制

  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切实将营区营房建设工作全过程提到议事日程中,防止工作中“重结果、轻规划”、“重经费、轻管理”。同时要建立健全营房管理及人才培养机制,确保在各级领导下能够有效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法规。

  (三)加大投入力度

  建议各级机关和相关部门加大对营房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营房建设满足队伍实际需求。特别是老旧营区置换、老旧营房翻建已较为迫切,成为制约队伍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八、结论

  救援队伍营房建设是救援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提升队伍战斗力、保障救援工作高效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坚持科学规划、布局实用、安全可靠、节能美观的建设原则,注重功能需求和技术应用,不断探索创新,推动营房建设向智能化、多功能化、模块化方向发展,为队员创造更加有利于救援任务的工作生活条件。(阎超)